考研资讯

首页 > 成华动态 > 考研资讯 >

做园林快题必须知道的设计规范

发布日期:2020-04-09 16:15:49    点击:

   文章内容来自《风景园林快速设计应试教程

 

2.1景观常用尺度规范

 

2.1.1各类景观要素的尺度

一、植物

      植物的尺度大小是决定快题设计方案尺度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平面图表达中,植物的尺度大小主要体现在冠幅的大小上;在剖面图中,植物的高度则是决定其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因此,了解各类植物在快题设计表达中的常用尺寸非常重要。(如表2.1.1.1-1所示)

 

二、道路

      道路的尺度大小是除植物之外控制设计方案尺度的另一关键要素。在景观快题设计中,公园内道路的尺度常以机动车的尺寸为基础,在保证基本的消防车道宽度的条件下进行设计。不同尺度的公园,其道路设计尺度的范围大小也有所差异。(如表2.1.1.2-1所示)

      在具体的设计中,可适当调节主路、支路及小路的相对宽度,突出道路的等级与层次。基址在2~10公顷范围内的,主园路一般为4m,次园路为2.5m,游园小路为1.5m。

 

 

三、建筑物与构筑物

        园林建筑按传统形式可分为亭、廊、台、轩、榭、舫、厅堂、楼阁等十余种,在现代园林中亭、廊这两种形式最为常见。对于亭、廊的设计规范较多,常用的尺度为:

      (1)亭:H/高=2.40~3.00m;W/宽=2.40~3.60m;立柱间距3.00m左右。

      (2)廊:H/高=2.20~2.50m;W/宽=1.80~2.50m。

      (3)棚架:H/高=2.20~2.50m;W/宽=2.50~4.00m;L/长=5.00~10.00m;立柱间距=2.40~2.70m。

      (4)柱廊:纵列间距=4~6m;横列间距=6~8m;立柱间距=2.40~2.70m。

      (5)墙柱间距:3~6m(一般为300mm的倍数)。

      (6)栏杆:

      净空不大于0.11米,临水或凌空安全栏杆高度为1.05m,6层以上建筑栏杆高1.1m。

      低栏杆:H/高=0.2~0.3m;

      中栏杆:H/高=0.8~0.9m;

      高栏杆:H/高=1.1~1.3m。

      (7)室外座椅:

      H/高=0.38~0.40m,W/宽=0.40~0.45m;

      靠背倾角100~110°为宜,靠背宽0.35~0.65m;

      单人椅长度:L/长=0.60m左右;

      双人椅:L/长=1.20m左右;

      三人椅:L/长=1.80m左右。

      (8)室外四人桌:H/高=0.65~0.7m;W/宽=0.7~0.8m;

      (9)道路车档隔断:H/高=0.70m,W/宽=0.60m;

      路缘石:H/高=0.10~0.15m;

      (10)水篦格栅:W/宽=0.25~0.30m;

 

四、地形设计

       景观设计中叠山理水处处可寻,掌握叠山理水的要法尤为重要。地形的形状、大小、远近、高低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效果,通过设计经营来丰富景观空间。学习地形设计时,首先需要了解不同尺度的地形所营造的景观空间效果。

      不同体量土山营造的空间类型分类:(如图2.1.1.4-1所示)

 

 

      (1)0.3~0.5m的土山,形成开敞的包围形态,有一点隔离性,但其划分空间的效果、体量基本感觉不到;

      (2)1.5~2.0m的土山,形成具有体量感、围合感,但基本无压抑感的空间形态;

      (3)2.0m以上的土山,形成具有体量感、围合感、限定感强的空间形态,需根据空间的功能、景色、氛围意境来控制D/H的数值。

 

五、水体设计

       水体作为景观设计中五大造园要素之一,在进行设计时,除了要掌握理水要旨,遵循古典园林中藏源收尾,开合有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外的设计要法外,水体设计的相关规范的也非常关键。主要体现在水深的控制上,一般在进行竖向设计标注时,水面也需标注。

      (1)人工水体近岸附近2.0m范围内,水深不得大于0.7m;面底坡度宜缓,控制在1/3~1/5,否则应设护栏。

      (2)无护栏的园桥、汀步附近2.0m范围内,水深不得大于0.5m。

      (3)儿童泳池水深0.5~1.0m为宜,成人泳池水深1.2~2m为宜。

      (4)养鱼因鱼种类不同而异,一般池深0.8~1.0m,并需保证水质的措施。

      (5)水生植物深度因不同植物而异,一般浮水植物(睡莲)水深要求0.5~2.0m,挺水植物(如荷花)水深要求1.0m左右。

      (6)汀步设计:步距≤0.5m。

 

2.1.2特殊场地设计尺度规范

一、停车场设计规范

(1)停车场规划设计指标:(见下表2.1.2.1-1所示)

 

注:一类游览场所——古典园林、风景名胜区;二类游览场所——一般性城市公园。

 

      根据上述表格的参照系数可以计算出各类游览场所需配备的停车位数量:

      ①在市区的景区:N=AA×0.80/100;

      ②在郊区的景区:N=AA×0.12/100;

      ③城市公园:N=AA×0.02/100;

      注:N—景区车位数;AA—景区占地面积。

(2)机动车停车场出入口设计要点

      ①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野,在机动车停车场出入口处切勿将空间设计得过于隐蔽,干扰司机进出停车场的视线。(如图2.1.2.1-2所示)

 

      ②停车场(库)出入口不宜设在主干道上,可在次干道或支路上开设:

距城市主干道十字交叉路口应≥70m,且应有单独的车行道;

距城市次干道十字交叉路口应≥50m;

距城市支路十字交叉路口应≥30m。

      ③当停车场车位指标:

 >50个时,出入口不得≥2个,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10m,单个出入口的宽度须≥7米;

 >500个时,出入口不得≥3个,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20m,单个出入口的宽度须≥7米;

 <50个时,只有一个出入口,其出入口通道宽度宜为9~10m,且需设置边长为6m的回车场地。

      ④停车场内的主要通道宽度须≥6米。

 

(3)各类停车场尺寸设计规范

      ①各类停车场单位面积:

      a.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中,单位停车面积宜为25~30㎡;

      b.摩托车停车场中,单位停车位面积宜为2.5~2.7㎡;

      c.自行车停车场中,单位停车位面积宜为1.5~1.8㎡。

    注:其面积包含停车场中通道所占面积。

      ②各类停车场停车位尺寸:

      a.小型汽车停车位尺寸一般为:2.5m×5.0m或3.0m×6.0m;

      b.公共汽车停车位尺寸一般为4m×12m;

      c.自行车停车带宽度:单排2米,双排3.2米,车辆横向间距0.6米;

                  过道宽度:单排1.5米,双排2.6米。

  注:在快题设计中,自行车的单个停车位不需要清晰的表示出来,给定停车范围、总面积及出入口位置即可。

      ③各类车型最小转弯半径:小型汽车—6m,中型车—8~12m,消防车—9m。(如图2.1.2.1-3所示)

  注:在进行回车场的设计及道路转角时,需考虑各种类型车型最小转弯半径的需要。

      ④地下停车场设计规范:

      a.停车数量100≤N≤500辆时,需设置2个出入口;

      N>500辆时,出入口应不少于3个;

      两个出入口之间间距应≥15m。

      b.出入口汽车坡道的疏散宽度单行4.0m,双行7.0m;净高≥2.5m。

      c.通车道坡道设计时,坡道长度的计算方式:(如图2.1.2.1-4所示)

 

 

      按地下停车场楼层净高≥3.5m计算,通车道坡道总长应≥16m。

      d.地下车库出入口距离城市道路红线应≥7.5m,距出入口区域内2m处作视点的120°范围内至区域外7.5m以上不应有遮挡视线的障碍物。(如图2.1.2.1-5所示)

 

 

(4)停车场表达形式分类

      常见的停车场按停放方式主要分为三大类:单排停车场、双排停车场以及多排停车场,每种类型的停车场又有垂直式或倾斜式两种形式。在快题设计中停车场在表现时,不仅要注意根据尺寸规范进行表达,还要注意表达方式的正确性与规范化。出入口处应打破基址双线中的人行横道线(如图2.1.2.1-6至2.1.2.1-15所示)。

 

 

注:单排式停车场(沿路边设置,可加设绿化分隔导)

       双排式停车场(注意回车场地的设置)

       多排式停车场(出入口可分设也可合二为一,具体数量根据停车场设计规范而定)

 

二、车道设计规范

(1)车道设计坡度规范

       ①道路纵坡控制规范(以居住区道路为例,如表2.1.2.2-1所示):

 

注:L为坡长,摘自《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

在地形坡度较大的个别困难地段,道路纵坡极限值不宜大于11%,其坡长不大于80m,路面应有防滑措施。

      ②道路横坡控制规范:

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横向坡度为1.5%~2.5%;人行道横坡则为1.0%~2.0%。

 

(2)居住区道路宽度设计规范

      ①居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②小区级道路:路面宽6.0~9.0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③组团路:路面宽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④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⑤双车道:W=6.0~9.0m(场地主干道双车道宽度,小型车双车道最小宽6米,大型车双车道最小宽7米);

单车道:W=3.5~4m(车道兼具回车通道作用,应按照停车场标准设计车道宽度);

园路、人行道、坡道宽:W=1.20m;⑥路牙要求:车行与人行道之间路牙地面高度在100~200mm之间;

                     人行与草坪之间宜0~120mm。

 

(3)道路与建筑物间距关系设计规范(如表2.1.2.2-2所示):

 

 

(4)消防通道设计规范

      消防通道的设计是进行公共环境设计安全考虑的关键,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尤为重要。《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4.3.1条中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消防车道困难时,可以放宽为沿高层建筑两个长边设消防车道,其总长度不超过220m。对于沿街长不超过150m的建筑群则不需要设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①消防通道宽度不小于4m ,净高不小于4m。

      ②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宜大于5m,其转弯半径不应小于9~10m,重型消防车则不应小于12m,供消防车操作的场地坡度不宜大于3%。

      ③尽端式车行道长度超过35m就需要设置回车场,而且车行道长度不宜大于120M,且应设置不小于12m×12m消防回车场。

      ④多层建筑群回车场面积不应小于12m×12m,高层建筑回车场面积不宜小于15m×15m,供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18m×18m。

      ⑤回车场表现式样参考:(如图2.1.2.2-3所示)

 

 

注:图中上下值适用于小汽车(车长5m,最小转弯半径5.5m)

       上限值适用于大汽车(车长8-9m,最小转弯半径10m)

 

三、楼梯、坡道及无障碍设计规范

(1)楼梯、坡道设计规范

      ①园路坡度范围:

      a.在《公园设计规范》中明确指出:城市公园的主路纵坡宜小于8%,横坡宜小于3%;公园的支路和小路,纵坡则宜小于18%。

      b.纵坡超过15%路段,路面应作防滑处理;纵坡超过18%,宜按台阶、梯道设计。

      c.台阶踏步数不得少于2级,坡度大于58%的梯道应作防滑处理,并应设置护拦设施。

      d.山地公园的主园路纵坡应小于12%,超过12%应作防滑处理。

      e.主园路不宜设梯道,必须设梯道时,纵坡宜小于36%。

      ②坡度计算公式:坡度=(高程差/水平距离)×100% 

      ③坡道设计规范:坡道最小净宽为1.5m,休息平台最小净则深为2m。

      ④楼梯踏步设计规范:

      a.室内:H(踏步高)≤0.15m,W(踏步宽)≥0.26m;

      b.室外:H(踏步高)=0.12~0.16m,W(踏步宽)=0.30m~0.35m;

      c.可坐踏步:H(踏步高)=0.20~0.35m,W(踏步宽)=0.40~0.60m;

      d.当台阶长度超过3米(即连续踏步数超过18级时)或需改变攀登方向的地方,应在中间设置休息平台,平台宽度应≥1.20m。

 

(2)无障碍通道设计规范

      根据《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供残疾人使用的门厅、过厅及走道等,地面有高差时应设坡道。  

      ①坡道和两级台阶以上的两侧应设扶手,且坡道宽度不应小于0.90m,扶手高度应在0.68m~0.85m之间。

      ②供轮椅通行的坡道应设计成直线形,不应设计成弧线形和螺旋形。

      ③按照地面的高差程度,坡道可分为单跑式、双跑式和多跑式坡道:

双跑式和多跑式坡道休息平台的深度不应小于1.50m,在坡道起点及终点应留有深度不小于1.50m的轮椅缓冲地带。

      ④建筑入口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20m,室内走道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00m,室外道路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50m;

 建筑入口及室内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2,室外人行道路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6。

      ⑤残疾人坡道坡度、最大高度及水平长度设计规范(如表2.1.2.3-1所示):

 

 

注:每段坡道的高度和水平长度超过表3-13规定时,应在坡道中间设休息平台。

休息平台的深度不应小于1.20m;坡道转弯时应设休息平台,休息平台的深度不应小于1.50m。

 

      ⑥自动升降平台占地面积小,适用于改建、改造困难的地段。升降平台的净面积不应小于1.50m×1.00m,平台应设栏板或栏杆及轮椅进出口和启动按钮。

 

(3)残疾人专用停车位的设计:

      近年来实施的《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规范》相关条例规定:

      停车场应该考虑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数量应不少于总停车位的2%(即有65个停车位就应当设置一个残疾人停车位)。

      ①残疾人车位必须比普通车位宽1.2m,以供轮椅停放,否则就会出现轮椅下不来车的情况。

      车位宽度W(普通车位宽度1.6倍)为2.5m×1.6=4.0m,L/长度=5m。

      ②建筑物出入口最近地段和停车场(楼)出入口最方便的地段,应设残疾人的小汽车和三轮机动车专用的停车车位(一辆小汽车的停车位置可停放两辆三轮机动车)。

      ③专用停车车位的一侧,应留有宽度不小于1.20m的轮椅通道,轮椅通道应与人行通道衔接。

      ④停车车位的轮椅通道与人行通道的地面有高度差时,应设符合轮椅通行的坡道。

      ⑤在停车车位的地面上,应涂有停车线、轮椅通道线和轮椅标志,在停车车位的尽端宜设轮椅标志牌(如图2.1.2.3-2所示)。

 

 

四、各类运动场地设计规范(如图2.1.2.4-1与2.1.2.4-2所示)

 

 

 

      (1)篮球场尺寸:28m×15m;

      (2)网球场尺寸:36.6m×18.3m(双打)/ 23.77m×10.98m(单打);

      (3)羽毛球场尺寸:13.40m×6.10m(双打)/5.18m(单打)。

      (4)排球场尺寸:18m×9m;

    (5)壁球场尺寸:13.72m×7.62m×6.1m(双打)/9.75m×6.4m×5.53m(单打);

      (6)足球场尺寸:105m×68m;

      (7)400m跑道设计规范:国际田联比赛的标准跑道有三种规格,半径分别为:36m、36.5m及37.898m;一般分为八个跑道,中间设有标准足球场及两个半圆区内的铅球、跳高、跳远等项目。球场总面积为7140㎡;

      (8)200m跑道设计规范:长124m,宽43.5m,为小学常用跑道类型,便于学生运动;

      (9)国际标准短泳池:长25m,宽12.5m,水深1.4~2.0m;

      (10)国际标准泳池:长50m,宽25m,水深1.4~2.0m。

在快题设计当中,常见的室外运动场地主要为:篮球场、网球场与羽毛球场这三种类型。首先要谨记:球场总是南北朝向的,并列球场之间间距最少为2米。除此之外,对于各类球场的尺寸规范也必须牢记于心。在进行设计时,需要依照球场设计的规范进行表达。

 

2.1.3空间感知尺度

一、观赏视距

      观赏视距即为观察者距离所观察物体的距离与物体自身高度的比值,即D/H。

在场地设计中D/H=1,2,3为最广泛应用的数值,实验证明:

      (1)D/H=1:当处于45°仰角时,是观赏任何建筑细部的最佳位置,相当于视点距离建筑物等高的位置;

      (2)D/H=2:当处于27°仰角时,视点距建筑物有建筑物2倍的距离。这时,既能观察到建筑的细部,又能感觉到对象的整体性,进则观察细部,退则观察整体,乃观察建筑的最佳观察点;

      (3)D/H=3:当处于仰角18°时,视距相当于建筑物高度的3倍,能感觉到以周围建筑为背景的十分清楚主体对象。(如图2.1.3.1-1所示)

 

 

      人能较好的观赏景物的最佳水平视野范围在60°以内,观赏建筑的最短距离应等于建筑物的宽度,即相应的最佳视区是54°左右,大于54°便进入细部审视区。

 

二、空间体验尺度

      垂直界面对空间的划分与控制作用,与其高度及相对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在处理外部空间时,还要考虑建筑的高度(H),与围合空间的间距(D)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人站在建筑围合空间的正中央为例:

      (1)D/H在1~2之间时空间最为紧凑,在苏州园林中经常见到此类型空间;

      (2)D/H=2时,中心垂直视角45°,可观察到界面全貌,视线仍集中于界面西部,具有较好的封闭感;

      (3)D/H=4时,中心垂直视角为27°,是观察完整界面的最佳位置,为空间封闭感的上限。故欲在广场和庭院营造围合感,其空间D/H不宜大于4。此点是界定围合与开敞的分界点;

      (4)D/H大于4时,两界面间相互间的影响已经薄弱了,没有围合之感。

 

三、广场空间尺度设计

      (1)近景:6m左右可看清花瓣,20~25m可看到人的面部表情。这一范围通常组织为近景,作为框景、导景,以增加广场景深层次。

      (2)中景:约为70~100m,可看清人体活动。一般为主景,要求能看清建筑全貌。

      (3)远景:约为150~200m,可看清建筑群体与大轮廓,作为背景起衬托作用。

      (4)作为人们休闲、活动的文化性广场,尺度是由其共享功能、视觉要求、心理因素和规划人数等综合因素考虑的。其长、宽一般应控制在20~30m左右为宜。在居住建筑或一般公共场地,尤其应该注意,忌大而空的广场设计。

 

四、其它尺度参考(如表2.1.3.4-1所示)

 

 

2.2城市公园设计常用规范

      根据国家发布的公园设计规范,选取与快题设计息息相关的条例罗列整理,方便学员查阅对证。

 

2.2.1城市公园设计一般规定

一、不同类型城市公园设计规范:

      (1)综合性公园:应包括多种文化娱乐设施、儿童游戏场和安静休憩区,也可设游戏型体育设施。在已有动物园的城市,其综合性公园内不宜设大型或猛兽类动物展区。全园面积不宜小于10h㎡。

      (2)儿童公园:应有儿童科普教育内容和游戏设施,全园面积宜大于2h㎡。

      (3)动物园:应有适合动物生活的环境;游人参观、休息、科普的设施;安全、卫生隔离的设施和绿带;饲料加工场以及兽医院。检疫站、隔离场和饲料基地不宜设在园内。全园面积宜大于20h㎡。专类动物园应以展出具有地区或类型特点的动物为主要内容。全园面积宜在5~20h㎡之间;

      (4)植物园:应创造适于多种植物生长的立地环境,应有体现本园特点的科普展览区和相应的科研实验区。全园面积宜大于40h㎡。

       专类植物园应以展出具有明显特征或重要意义的植物为主要内容,全园面积宜大于20h㎡。盆景园应以展出各种盆景为主要内容。独立的盆景园面积宜大于2h㎡。

      (5)风景名胜公园:应在保护好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设置适量游览路、休憩、服务和公用等设施。

      (6)历史名园修复设计: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为保护或参观使用而设置防火设施、值班室、厕所及水电等工程管线,也不得改变文物原状。

      (7)其他专类公园:应有名副其实的主题内容,全园面积宜大于2h㎡。

      (8)居住区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必须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同时应照顾老人的游憩需要。居住区公园陆地面积随居住区人口数量而定,宜在5~10h㎡之间。居住小区游园面积宜大于0.5h㎡。

      (9)带状公园:应具有隔离、装饰街道和供短暂休憩的作用。园内应设置简单的休憩设施,植物配

 

二、空间体验尺度

      垂直界面对空间的划分与控制作用,与其高度及相对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在处理外部空间时,还要考虑建筑的高度(H),与围合空间的间距(D)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人站在建筑围合空间的正中央为例:

      (1)D/H在1~2之间时空间最为紧凑,在苏州园林中经常见到此类型空间;

      (2)D/H=2时,中心垂直视角45°,可观察到界面全貌,视线仍集中于界面西部,具有较好的封闭感;

      (3)D/H=4时,中心垂直视角为27°,是观察完整界面的最佳位置,为空间封闭感的上限。故欲在广场和庭院营造围合感,其空间D/H不宜大于4。此点是界定围合与开敞的分界点;

      4)D/H大于4时,两界面间相互间的影响已经薄弱了,没有围合之感。

 

三、广场空间尺度设计

      (1)近景:6m左右可看清花瓣,20~25m可看到人的面部表情。这一范围通常组织为近景,作为框景、导景,以增加广场景深层次。

      (2)中景:约为70~100m,可看清人体活动。一般为主景,要求能看清建筑全貌。

      (3)远景:约为150~200m,可看清建筑群体与大轮廓,作为背景起衬托作用。

      (4)作为人们休闲、活动的文化性广场,尺度是由其共享功能、视觉要求、心理因素和规划人数等综合因素考虑的。其长、宽一般应控制在20~30m左右为宜。在居住建筑或一般公共场地,尤其应该注意,忌大而空的广场设计。

 

四、其它尺度参考(如表2.1.3.4-1所示)

 

 

2.2城市公园设计常用规范

      根据国家发布的公园设计规范,选取与快题设计息息相关的条例罗列整理,方便学员查阅对证。

 

2.2.1城市公园设计一般规定

一、不同类型城市公园设计规范:

      (1)综合性公园:应包括多种文化娱乐设施、儿童游戏场和安静休憩区,也可设游戏型体育设施。在已有动物园的城市,其综合性公园内不宜设大型或猛兽类动物展区。全园面积不宜小于10h㎡。

      (2)儿童公园:应有儿童科普教育内容和游戏设施,全园面积宜大于2h㎡。

      (3)动物园:应有适合动物生活的环境;游人参观、休息、科普的设施;安全、卫生隔离的设施和绿带;饲料加工场以及兽医院。检疫站、隔离场和饲料基地不宜设在园内。全园面积宜大于20h㎡。专类动物园应以展出具有地区或类型特点的动物为主要内容。全园面积宜在5~20h㎡之间;

      (4)植物园:应创造适于多种植物生长的立地环境,应有体现本园特点的科普展览区和相应的科研实验区。全园面积宜大于40h㎡。

       专类植物园应以展出具有明显特征或重要意义的植物为主要内容,全园面积宜大于20h㎡。盆景园应以展出各种盆景为主要内容。独立的盆景园面积宜大于2h㎡。

      (5)风景名胜公园:应在保护好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设置适量游览路、休憩、服务和公用等设施。

      (6)历史名园修复设计: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为保护或参观使用而设置防火设施、值班室、厕所及水电等工程管线,也不得改变文物原状。

      (7)其他专类公园:应有名副其实的主题内容,全园面积宜大于2h㎡。

      (8)居住区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必须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同时应照顾老人的游憩需要。居住区公园陆地面积随居住区人口数量而定,宜在5~10h㎡之间。居住小区游园面积宜大于0.5h㎡。

      (9)带状公园:应具有隔离、装饰街道和供短暂休憩的作用。园内应设置简单的休憩设施,植物配

置应考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及园外行人、乘车人对公园外貌的观赏效果;

      (10)街旁游园:应以配置精美的园林植物为主,讲究街景的艺术效果并应设有供短暂休憩的设施。

 

二、园内相关附属设施配置比例:

      (1)服务型商业建筑:公园内不得修建与其性质无关的、单纯以营利为目的的餐厅、旅馆和舞厅等建筑。公园中方便游人使用的餐厅、小卖店等服务设施的规模应与游人容量相适应;

      (2)公共厕所分布:

       ①游人使用的厕所面积在大于10h㎡的公园,应按游人容量的2%设置厕所蹲位(包括小便斗位数);

       ②小于10h㎡者按游人容量的1.5%设置,男女蹲位比例为1~1.5∶1。

       ③厕所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50m,各厕所内的蹲位数应与公园内的游人分布密度相适应;

       ④在儿童游戏场附近,应设置方便儿童使用的厕所;公园宜设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厕所。

      (3)休闲设施分布:公用的条凳、坐椅、美人靠(包括一切游览建筑和构筑物中的在内)等,其数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但平均每1h㎡陆地面积上的座位数最低不得少于20,最高不得超过150,且分布应合理。

      (4)停车场的设计:停车场和自行车存车处的位置应设于各游人出入口附近,不得占用出入口内外广场,其用地面积应根据公园性质和游人使用的交通工具确定。

 

2.2.2城市公园总体设计相关规范:

一、公园游人容量计算方法:

      公园设计必须确定公园的游人容量,作为计算各种设施的容量、个数、用地面积以及进行公园管理的依据。

      公园游人容量计算公式:C=A/Am

      C——公园游人容量(人)               A——公园总面积(㎡)

      Am——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人)

 

二、各类型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相关规范:

      (1)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为宜。

      (2)居住区公园、带状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以30㎡为宜。

      (3)近期公共绿地人均指标低的城市: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可酌情降低,但最低游人人均占有公园的陆地面积不得低于15㎡。

      (4)风景名胜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宜大于100㎡。

      (5)水面和坡度面积之和超过总面积的50%的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应适当增加,符合表2.2.2.2-1的规定。

 

 

三、公园各类设施设计规范

      (1)出入口设计: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公园内部布局要求,确定游人主、次和专用出入口的位置。需要设置出入口内外集散广场、停车场、自行车存车处者,应确定其规模要求。

      (2)园路的路网密度:宜在200~380m/㎡之间。

      (3)主要园路:应具有引导游览的作用,易于识别方向;

         ①游人大量集中地区的园路要做到明显、通畅、便于集散;

         ②通行养护管理机械的园路宽度应与机具、车辆相适应;

         ③通向建筑集中地区的园路应有环行路或回车场地;

         ④生产管理专用路不宜与主要游览路交叉。

      (4)公园管理设施及厕所等建筑物:位置应隐蔽又方便使用。

      (5)公园内不宜设置架空线路,必须设置时,避开主要景点和游人密集活动区,不得影响原有树木的生长。

      (6)公园内景观最佳地段,不得设置餐厅及集中的服务设施。

 

四、公园竖向设计规范:

      (1)竖向控制应根据公园四周城市道路规划标高和园内主要内容,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提出主要景物的高程及对其周围地形的要求,地形标高还必须适应拟保留的现状物和地表水的排放。

      (2)竖向控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山顶;最高水位、常水位、最低水位;水底;驳岸顶部;园路主要转折点、交叉点和变坡点;主要建筑的底层和室外地坪;各出入口内、外地面;地下工程管线及地下构筑物的埋深;园内外佳景的相互因借观赏点的地面高程。

      (3)大高差或大面积填方地段的设计标高,应计入当地土壤的自然沉降系数。改造的地形坡度超过土壤的自然安息角时,应采取护坡、固土或防冲刷的工程措施。

      土壤自然安息角:指土壤自然堆积,经沉落稳定后,将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坡度一致的土体表面,此表面即称为土壤的自然倾斜面。自然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就是土壤的自然倾斜角,即安息角。

 

五、公园现状处理规范:

      (1)公园范围内的现状地形、水体、建筑物、构筑物、植物、地上或地下管线和工程设施,必须进行调查,作出评价,提出处理意见。

      (2)在保留的地下管线和工程设施附近进行各种工程或种植设计时,应提出对原有物的保护措施和施工要求。

      (3)园内古树名木严禁砍伐或移植,并应采取保护措施。古树名木的保护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①古树名木保护范围的划定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成林地带外缘树树冠垂直投影以外5.0m所围合的范围;单株树同时满足树冠垂直投影及其外侧5.0m宽和距树干基部外缘水平距离为胸径20倍以内;

      ②保护范围内,不得损坏表土层和改变地表高程,除保护及加固设施外,不得设置建筑物、构筑物及架(埋)设各种过境管线,不得栽植缠绕古树名木的藤本植物;

      ③保护范围附近,不得设置造成古树名木处于阴影下的高大物体和排泄危及古树名木的有害水、气的设施;

      ④采取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其正常生长;

      ⑤原有健壮的乔木、灌木、藤本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应保留利用;

      ⑥有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应保留并结合到园内景观之中。 (1)公园范围内的现状地形、水体、建筑物、构筑物、植物、地上或地下管线和工程设施,必须进行调查,作出评价,提出处理意见。

      (2)在保留的地下管线和工程设施附近进行各种工程或种植设计时,应提出对原有物的保护措施和施工要求。

      (3)园内古树名木严禁砍伐或移植,并应采取保护措施。古树名木的保护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①古树名木保护范围的划定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成林地带外缘树树冠垂直投影以外5.0m所围合的范围;单株树同时满足树冠垂直投影及其外侧5.0m宽和距树干基部外缘水平距离为胸径20倍以内;

      ②保护范围内,不得损坏表土层和改变地表高程,除保护及加固设施外,不得设置建筑物、构筑物及架(埋)设各种过境管线,不得栽植缠绕古树名木的藤本植物;

      ③保护范围附近,不得设置造成古树名木处于阴影下的高大物体和排泄危及古树名木的有害水、气的设施;

      ④采取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其正常生长;

      ⑤原有健壮的乔木、灌木、藤本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应保留利用;

      ⑥有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应保留并结合到园内景观之中。

  • 上一篇:考研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 下一篇:莫兰迪色解析与案例